隨著 AI Agent 在企業中的應用日趨普及,單一 Agent 的能力極限逐漸浮現。真正的商業價值往往需要跨越多個系統與部門的協作才能實現,今天會探討 A2A (Agent-to-Agent) 協議如何應對此挑戰,並從概念演進、核心價值到平台實踐,提供一個務實的分析框架。
本日的內容會盡量用比較直觀的概念敘述,然後關於這個協議實際上還有非常多的定義與深層涵義
想像一下,你的公司想用 AI 員工(Agent)來讓工作更有效率,這條路通常會怎麼走呢?
這不是官方定義,但幾乎所有公司都會經歷類似的階段:
就像一個只會照著 SOP 文件回答問題的新人,你問一句他答一句然後完全不懂得變通,早期的聊天機器人或小助理就是這樣。
AI 員工變聰明了點,能理解你的意思甚至是給你一些建議,但它的專業領域很窄,就像一個只懂財務的會計,你問他銷售問題他就當機了。
公司裡出現了好幾個厲害的 AI 團隊,例如「財務 AI 部門」和「客服 AI 部門」,他們在自己的部門裡合作無間,效率超高。但問題是財務部和客服部之間語言不通,沒辦法合作然後潛在形成了「智慧孤島」。
公司發現真正重要的大專案(比如分析客戶投訴如何影響營收),需要財務、客服、銷售的 AI 一起合作,為了讓他們溝通,工程師只好為這個專案特製複雜的溝通規則 (客製化程式碼)。
這種方法又貴又累,而且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,整個專案就可能崩潰。
大家終於意識到,與其為每個專案都搞一套臨時的溝通方法,不如發明一種所有 AI 都懂的「世界通用語言」,這就是 A2A 協議登場的時刻。
A2A 不是一個軟體,而是一套由 Google 在 2025 年發布的公開「行為準則」,目的是讓不同公司和不同平台開發的 AI 員工都能順暢溝通。
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修正:
A2A 不是靠一個「中央總機」來轉接所有 AI 的電話,而是讓 AI 們可以直接**「點對點」互相打電話**,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架構。
AI 的數位名片 (Agent Card)
每個 AI 都有一個公開的「名片」,放在網路上的標準位置,這張名片用 JSON 格式寫著:「我是誰、我會做什麼 (技能清單)、我的聯絡方式 (網址)、以及跟我說話需要什麼憑證」。
直接通話 (點對點通訊)
當一個 AI 需要幫助時,它會去讀取其他 AI 的名片,找到合適的幫手,然後直接透過網路 (HTTPS) 跟對方聯繫,不需要經過中間人。
企業級的保全系統
為了確保通話安全,這套準則整合了業界標準的安全機制,就像公司門禁卡 (OAuth 2.0)、秘密握手信號 (mTLS) 和訪客通行證 (API Keys),確保只有授權的 AI 才能溝通。
A2A 定義了幾種標準的對話模式:
白話文: 「這件事我不會,名片上說你會,你來做吧!」
客服 AI 發現客戶想退款,但自己沒權限,於是它查了名片簿,找到財務 AI,用標準格式把「處理退款」這個任務交給它。
白話文: 「關於 XXX 專案,目前進度是這樣,同步一下。」
在一個需要好幾天的大專案裡,所有參與的 AI 會不斷互相「傳紙條」,確保大家對專案的關鍵進度、參數都理解一致,避免有人搞不清楚狀況。
白話文: 「你交辦的事我做完了,結果在這。」
任務完成後,AI 會用一個標準的「報告格式」把結果交回來,不管成功、失敗或出錯,格式都一樣,方便接收方進行後續處理。
A2A 的核心思想是:從「為每個合作專案特製翻譯機」,轉向「大家都來學通用語言」。
這不代表你要把你現有的 AI 員工全部換掉,A2A 就像一個外掛的「溝通模組」,可以讓新舊 AI 員工在不改變自己核心工作習慣的前提下,學會如何與外界合作。
你可以這樣理解:
兩者互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 AI 協作生態系,在實際應用只要需要跨部門、跨公司合作時,就必須使用 A2A 這個「官方語言」。
在 Copilot Studio 平台中,A2A 的概念被具象化為兩種核心協作模式,分別是建立子代理人 (Child Agents)與連接現有代理人 (Connected Agents)。理解這兩種模式的適用場景與權衡,是設計可執行方案的關鍵。
以下內容的 延伸參考資源
核心概念:一個存在於主代理人內部的輕量級 Agent,如同主代理人的一個私有功能模組。
核心概念:一個完全獨立、功能齊全的 Agent,與主代理人是平等的服務消費關係。
展示場景為多功能 HR Onboarding Agent:主 Agent 負責引導流程,內部包含處理「IT 設備申請」、「人資文件簽署」和「公司政策問答」的子代理人,各司其職,讓主 Agent 的邏輯保持簡潔。
另外連接現有代理人 (Connected Agents) 在未來有機會的話再分享,然後建議可以先從 child agents 感受一下多個 Agents 的溝通過程
透過這種「邊實驗、邊優化」的方式,不僅能逐步驗證 A2A 思維在實際場景中的價值,也能為未來更大規模的 Agent 協作奠定可靠基礎,這正是從協議出發、以實踐驗證假設的真正意義。
整體來看A2A 協議以及它在 Copilot Studio 等平台上的實踐,為愈趨複雜的 Agent 協作提供了一套清晰且具體的架構指引。
不論是透過「子代理人」將內部功能模組化,或是藉由「連接代理人」整合跨團隊的共享服務,其核心目標始終一致:提升開發效率、降低系統耦合度,並讓 AI 應用的設計更具彈性與可維護性。
同時也要意識到,A2A 協議仍在持續發展與演進之中,與其急著構建完整的代理體系,不如先回到自身的工作脈絡,盤點並梳理現有的工作流程,找出那些最能受益於自動化或協作的環節。再利用 Copilot Studio 這類工具,先行嘗試建立小型、快速驗證的最小可行概念(MVP),以實際實驗的方式逐步累積經驗。
這樣的循序策略在不斷測試與調整的過程中,逐步理解 A2A 思維在現實場景中的價值,也為未來更大規模的 Agent 協作奠定穩固基礎。
從協議出發以實踐驗證假設,這正是讓 AI 協作走向成熟的關鍵。